尊敬的张德江副总理、各位嘉宾、各位朋友、女士们、先生们:
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绿色经济在中国,挑战与机遇”。大家知道,绿色经济是英国经济学家比尔斯在1989年出版的绿色经济蓝皮书中首次提出的。2008年10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表了绿色经济倡议,明确指出经济的绿色化不是增长的负担,而是增长的引擎。绿色经济不仅包括低碳经济,而且还包括循环经济、生态经济等众多方面。
低碳经济主要是针对能源消耗和温室气体排放而言,循环经济主要是解决资源消耗和环境污染问题,生态经济主要指向生态系统,比如说草原、森林、海洋、湿地等的恢复、利用和发展。绿色经济是一种经济的发展方式,它不仅仅会改变我们的能源结构和产品结构,而且会更进一步改变人类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不仅仅在工业部门要注意节能减排,而且每一个人都要注意在自己的消费方式、生活方式上适应绿色经济的要求。发展绿色经济首先是低碳经济,当前可持续发展的重点就是低碳经济。人类现在面临的全球性重大威胁就是以二氧化碳排放为主因的全球性变暖,除了因为海平面上升造成陆地减少之外,气侯变化还会导致很多问题,都会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威胁。如果我们要把地表的温度控制在2度以下,就要求大气中温室气体浓度要控制在450PDM以下。
我个人认为发展低碳经济要做好以下四方面的事情:
第一,发展不排放二氧化碳的产业。第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第三,设法利用二氧化碳。最后,二氧化碳的捕捉和封存。
对中国来说,中国绿色经济的发展目标是什么呢?我们如果说资金是经济的血液,那能源就是经济的粮食,目前世界各国都主要是依靠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资源,根据有关机构的预测,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的生产量将分别在30年、60年、120年达到它的峰值。所以我们必须未雨绸缪,积极的研究对策。我认为继蒸汽机、电力和电脑分别引领了三次产业革命之后,第四次产业革命将是新能源引领的能源革命。
中国的能源消费量已经从1978年的5.7亿吨标准煤增加到2009年的30.5亿吨标准煤。2007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已经达到60亿吨,我们占全球大概四分之一。在常规发展的情况下,到2020年中国二氧化碳排放量将到达113亿吨,经过努力,可以控制到90亿吨左右。由于煤炭是中国的主要能源,目前在一次能源、二次能源中都占70%以上,石油和天然气大概占20%,非化石能源占9%。中国政府已经宣布,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的比重要提高到15%。但是我们可以看到,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能源的主流还是化石能源,而且它的消费量还会增长,当前,由于中国新能源的技术比较低,二氧化碳利用的比例不大,而且二氧化碳封存的成本很高,因此中国低碳经济的发展重点要放在节能减排上,这是中国和西方国家的不同之处。
中国当前强调的是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努力降低排放强度,就是单位GDP的二氧化碳排放量。中国政府已经宣布,到2020年,单位GDP的能耗将比2005年降低40-45%,这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发展绿色经济,要从三个层次上解决问题。
首先,政治层次。因为任何一个国家都不能单独的解决全球气侯变暖的问题,必须要世界各国领导人共同努力来应对。为此,去年召开了哥本哈根会议,这个月将在墨西哥的坎昆进一步研讨这个问题。2012年京都议定书就要期满,期满之后的格局如何?目前世界各国在既合作又有分歧的情况下进行讨论,我们认为首先必须坚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共同的带有区别的责任这一京都议定书规定的基本原则,但是目前确实有一些发达国家想给中国带上发达国家的帽子,要求和他们同等的责任,这个是我们不能接受的。当然我们讲道理。
1、中国是发展中国家,目前人均GDP只有3000多美元,在世界银行的分类里我们还属于中低收入国家,中国目前还处在工业化中期,特别是重化工业还要发展。在这种情况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的难度就会更大。
2、中国温室气体的累计历史排放量只占世界的9%。
3、中国温室气体人均排放量只有美国的四分之一。如果根据人权平等的原则,每个人都有相同的二氧化碳排放权,那么我们现在还只是美国的四分之一。
4、实际上不少发达国家把许多工业产品的生产转移到中国,从而把他们的排放的二氧化碳也算在中国的账上。
但是中国并没有因为上述原因而放弃减排的努力,根据今年三月在英国召开的新能源财经峰会上的统计,中国近三年来在新能源方面的投入年均增长44.3%,中国去年在新能源方面的投资占世界首位,这说明中国确实是在努力。据报道,中国现在水能的发电装机容量是1.9亿千瓦,到2020年要达到3亿千瓦,核电的装机容量目前是1000万千瓦,到2020年要达到6000-7000万千瓦,风电目前的装机容量是2000万千瓦,到2020年到达到1亿-1亿2000万千瓦。当然,这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还有待明年三月全国人大全体会议的批准。
第二,经济层次。因为目前除了水能和核能在技术上和经济上比较成熟以外,其他的能源在经济上还有一些问题。比如现在中国风电的成本大约是火电的一倍,太阳能的成本大约是火电的四倍,从市场经济的原则来看,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依靠金融手段,我们称之为绿色金融。绿色金融既包括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还包括各种金融手段。从财政政策上说,要用税收政策和政府的采购政策来支持新能源的发展,在税收上给新能源产品以优惠甚至是补贴,补贴可以说是一种负的税收,例如欧洲和日本对太阳能都是给予补贴的。在政府制订政策上明确要优先采购绿色产品。在货币政策上,给予绿色产品差别化的对待,适当的降低利率和延缓还款期,支持有条件的绿色企业发行债券和上市融资。还鼓励建立支持绿色产业发展的风险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此外,还有两个可以考虑的措施,一个是通过清洁发展机制CDM取得一些机制。从风电来看,通过CDM项目,每度电可以拿到9分到1毛钱。要计算环境成本。现在有人主张收碳税,这个方式比较复杂,但是从长远来看,在中国对每度火电增收一些碳税,支持新能源的发展,看来也是有必要的。据我们的测算,如果对每度火电增收4分钱碳税,就足以支持新能源到2020年的发展。在政府的管制上我们应该有利于促进绿色经济的发展,要考虑简化审批手续。要发展碳交易,这也是在京都议定书里提出来的,由于对发达国家制订了强制性的减排指标,并允许他们到发展中国家去购买减排指标,从而产生了碳交易。但是从当前来看,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还落后于需要。中国目前是碳交易资源最大的提供者,大概占60%,但是中国没有发达的碳交易市场,没有定价和话语权。现在大家都比较注意的是建立交易的机构,我认为更重要的是从制度上要建立体制和机制,认真研究中国在碳交易方面有哪些值得注意的问题。
第一,要注意碳交易的品种结构。难度最大的是降低现有生产中二氧化碳的排放,这就要求发达国家给予技术转移,而目前这类技术型品种的碳交易为数甚少,这就说明发达国家目前主要是找中国好的碳减排资源,而在比较困难的碳减排资源方面,则逃避技术转移的义务,所以在碳交易的品种上,我们不仅要资源型的,还要有技术型的。
第二,建立国内的代理机构和交易平台。现在,有人说我们一吨碳资源大概只卖9欧元,而在欧洲市场上可以卖到12-15欧元,所以我们吃亏了。问题是我们现在国内缺乏有经验的代理机构,所以只好让国外的代理机构来赚钱。所以我们要发展自己的代理机构,自己的交易平台,而且要逐步实现国际化。
第三,通过实践不断的积累碳交易的经验。制度经济学有一句名言,就叫交易先于制度,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等设计出非常完善的制度以后才能进行交易,而是要从交易过程中总结经验,逐步完善我们的制度。
第四,注意建立中国的碳资源储备。目前中国的碳资源大量外卖的情况也有弊端,由于今后碳资源的价格会越来越高,为此我们应当发展国内的碳资源市场,要允许国内一些从事长期投资的机构来购买碳资源作为战略的储备。
最后,我们对碳交易了解的还不多,我们的经验也不多。为了设计中国自己的市场规则和平台,设计中国自己的标准,我们要学习国外经验,这个学习不能满足于一知半解,要认真的请进来,派出去,认真的分析研究,没有对碳交易充分的了解是很难把中国的绿色金融发展起来的。当前中国的碳交易还仅限于现货交易,事实上在国外的期货交易,包括碳金融的衍生产品交易都已经发展起来了,据英国政府估计,2012年全世界碳交易市场大概是1400亿欧元,世界银行的估计是1500亿美元,这就差不多相当于目前的石油市场的交易。这是一个很有前景的事业,但是如果我们不能够抓紧这两年的时机,锻炼我们的队伍,建立我们的平台,完善我们的制度,我们就有可能丧失这个机遇。中国作为最大的碳资源供给国,应该有一个国际化的碳交易市场,应该在国际碳交易市场中有一定的话语权,我们要在吸收国外经验的前提下,结合中国的实际,努力开拓中国的绿色金融事业。
第三,技术层次。风能目前只有风速达到3.2米/秒以上才能发电,遇到台风的时候要把叶片拆下来,以免损坏。我们的自动控制技术也非常重要,由于风电的发电出力不均匀,在并入电网时受到了限制,目前中国规定风电并网量不能超过10%。在欧洲有智能电网和先进的技术,可以做到20-30%。中国的风能资源初步估计大概是10亿千瓦,有7亿千瓦是在近海地区。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需要5兆瓦以上的风力发电机,但是目前中国生产的主流发电机只是1-3兆瓦。如果我们不能在技术上取得突破,那么新能源的竞争力将是很低的,所以我们还需要大力的做工作。
中国在发展绿色经济的过程中,需要引进国外的战略投资者,也就是在技术、市场和管理等方面能够提供帮助的投资者。我希望有关的跨国公司能够抓住机遇,积极参与中国绿色经济的发展,为应对全球气侯变化作出贡献。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