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1月27日,由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促进会与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四川省人民政府共同举办的“第四届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两院院士与跨国公司合作论坛”在四川成都天府国际会议中心隆重举行。
“两院院士与跨国公司合作论坛”是“世界科技与发展论坛”中首次以跨国公司为主体的论坛,得到了相关部委及联合国相关机构的支持。论坛以“开放的中国与创新”为主题,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促进会领导、两院院士代表、中外跨国公司代表以线上下线相结合的形式出席了论坛。
中国工程院院士唐立新在论坛做主旨演讲。
以下为文字实录:
主持人:下面让我们热烈欢迎欢迎唐立新院士现场作演讲!
唐立新: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院士,跨国公司的朋友们,大家上午好!
今天非常荣幸有机会参加跨国公司合作论坛,并分享自己一些体会。下面我就加强国际科技合作推动中国高质量发展,并对制造业一些思考向各位来宾进行汇报!
钢铁工业是重要原材料工业,它被汽车、装备,还有物流以及能源工业提供了重要的原材料。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生产大国,也是最大的钢铁消费大国,已经连续20年处于世界生产与消费钢铁大国之一。比如2020年,中国钢铁产量已经达到10.5亿元,占据整个世界钢产量56.5%,这意味着中国钢铁产量比全世界其他国家生产的全部总量还要多。所以,钢铁工业既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世界经济跟今天的主题特别相关推动者和引擎。钢铁工业简要分成如下四个阶段,再简单说分成两大阶段:在炼铁和炼钢这个阶段处于化学阶段,在热轧和冷轧属于物理和机械制造,所以钢铁制造业,既是在前端类似于化工流程工业的特点,在它从热轧以后到冷轧,特别具有离散制造业初始阶段的特点。在炼铁阶段,主要用碳、二氧化碳中的铁还原出来,这势必产生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在炼钢阶段主要用氧拿铁,因为刚才用的碳在铁水进行残留对钢的质量产生影响,所以在第二个炼钢阶段主要用氧,也是一种能源介质把残余的铁消掉,从而满足客户对品种的要求。热轧阶段建成由厚变薄,通过加热将厚的做成薄的拿钢,最后冷轧最贴近用户,比如汽车主要制造逻辑就是由薄变精。
钢铁为世界经济作出了突出贡献,中国成为名副其实钢铁制造强国作出巨大贡献,虽然钢铁从业以来在这方面做出积极努力,在节能减排按照国家做出很明显的贡献,但是永远在路上,依然存在着生产过程固有的特征,就是钢的资源与能源的消耗,特别是在生产过程的前端有大量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排放。同时呢,为高温连续运动,比如铁水1000度生产的状态,使得它的能源消耗特别居高不下,在生产过程中又有大量的库存,所以这些挑战类似于其它工业存在挑战。
我们怎么样面对,我们通过三传一反的研究,也是智能制造的核心,主要通过数据解析和优化,对刚才的挑战进行探索与研究。三传一反的核心在于第一个是生产,如何进行物质转化,物理是如何进行实践和空间的变换,能源通过燃烧介质,照样为生产物流提供动力,数据是进行生产过程的反馈,及时进行物质从低密度到高密度转移过程中进行信息密度的升值,所以数据简称反馈,生产对应质量转换,能源对应是能量转换,智能制造就是三传一反。我们通过逻辑、理论及其技术来实现刚才说的绿色化,也是今天会议的主题和工业智能化为经济的发展赋能。
第一个是智能化,智能化的发展就是简称PDE。从下面往上看,第一个感知层面,主要对工业过程通过各种传感器,通过各种物联网,然后可视仿真,对工业过程做全流程、全方位、多层次的信息,在基础上进行从上往下数的第二个阶段,我们称之为发现阶段,类似于医学中的诊断,通过各种信息,然后我们在这里进行感知,对工业过程以及产品质量,以及设备进行诊断,从而来实现工业过程感知深层次。在此基础上对全场进行决策,全场生产物流的优化,从上往下就是执行,所以简称就是PDE。简要就是两点,第一个对工业过程做CT基础上做一个诊断,这是解析,而优化所承载的任务在于两点,第一个如何下药方,第二个如何执行药方,上下之间是紧密衔接,垂直方向无缝衔接,这是智能制造PDE的核心。
关于绿色化主要是两点,第一个如何对工业过程高温连续运用如何计量诊断和预报,而诊断对过去消耗进行的判断,差距在哪里,瓶颈在哪里,是过去、现代、未来对工业过程能源消耗给予全施工的诊断和预报,从而我们精准使用能源奠定重要基础。第二以计量、诊断、预报的信息为基础,从而对能源介质进行分配,包括静态与动态,这样才能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从而达到绿色化。按照总书记要求,我们在经济方面,在工业方面要以国内循环为主,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这对今天的会议是重要的指导。今天会议是跨国公司和科技融合的论坛,明显体现了落实中央“双循环”的精神,同样工业当中,我们不完全注重钢铁工业,我们注重它的下游装备制造业,如何进行有组织,同时我们注意它们之间共同需要的能源,更像德国冲突、北西供给出现的问题,引发欧洲工业出现的危机一样,所以能源不可忽略,如何和能源做好循环以及物流如何防堵,以及所有的芯片、物联网、传感器如何给工业赋能?所以把整个工业,变成有组织制造,这是我们国家落实在工业当中“双循环”,如何实现防堵、防抢高效循环有效机制,从单点制造业,逐渐转向成制造业集群,我们提出制造循环工业,就是来解决我们国家如何在双循环情况下进行有组织制造,它是在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之间发挥我们社会主义制度,向市场经济的转型。
所有的研究就是第四化科学化,前面是生产化或者科学化。这是所有宏观产品体量的研究,我们研究事物原理,这是应用研究基础研究,同时应用研究引领研究,达到质量、质知的目的,左右端加起来就是未来落实如何通过科学,而不是按照拓定的方法来进行产品质量设计和解析,从而达到企业提质增效的可靠性问题。
最后,我们中心数据解析和优化,上面就是我们研究核心基础理论。数据解析,如何给工业过程通过数据感知,如何进行诊断,相当于看病,然后优化相当于治病,这样一种逻辑对工业制造和智能工业给赋能,我们还有红色的基因,我们要扎根工业。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说的,我们要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所以下面就是扎根实体经济基础上,我们把钢铁、装备、能源和物流,有机地按照有组织指导进行循环,从而为实体经济讲上述的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有机地结合,将工业报国以及为工业发展作出贡献的使命有机地结合,这就是我们将科学精神和我们国家的使命有机地结合起来,谢谢各位!
主持人:刚才唐院士从工业智能化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出发,基于数字解析与优化核心基础理论,通过工业智能的共性与底层需求,致力于解决制造工业、能源工业、物流工业和信息工业提质增效,对实现专精智能工业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刚才唐院士图文并茂,中英文并用,中外企业合作观点鲜明,认识深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