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召开“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夯实实体经济根基”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国制造业十年间发展成就。十年来,我国制造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16.98万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31.4万亿元,占全球比重从22.5%提高到近30%,持续保持世界第一制造大国地位。
对于近期“外资企业撤离中国”的一些传言,工信部规划司副司长姚珺回应:制造业外迁、产业链转移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是全球化和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结果;虽然一些外资企业在推进多元化布局,但从总体来看,外商对华投资步伐并没有放慢。
姚珺介绍,今年1-5月,我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5642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7.3%。中国德国商会、中国美国商会的报告也显示,超七成德资企业、超六成美资企业计划增加在华投资,多家知名跨国企业围绕低碳领域加大在华布局,我国依然是外商最佳的投资选择地。
按照国民经济统计分类,我国制造业有31个大类、179个中类和609个小类,是全球产业门类最齐全、产业体系最完整的制造业。产业链配套能力全球领先,具有强大的韧性和发展潜力,这种体系完备、配套完善、组织协作能力强的优势在应对新冠疫情等外部冲击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彰显。
据工信部规划司司长王伟介绍,2012年以来,我国产品竞争力也显著增强,我国技术密集型的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由2012年的7.4万亿元、3.8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12.8万亿元、6.3万亿元,制造业中间品贸易在全球的占比达到20%左右,入围世界品牌500强的工业和信息化领域品牌数量从过去的10个增加到24个。
王伟指出,世界500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四成以上产品产量位居世界第一。比如汽车,我国汽车保有量从2010年的0.78亿辆大幅增长到当前的3.1亿辆,特别是新能源汽车,产量已连续7年位居世界第一。手机方面,2021年我国5G手机出货量达到2.7亿部,占同期手机出货量的75.9%,和十年前相比,今天的手机无论是外观、性能还是使用体验都有了质的飞跃。
目前,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已有445家,工业增加值占全国工业增加值比重已超过三成,这些基地和集群在增强我国制造业供给能力和产业链韧性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
此外,制造业向智能、绿色、服务方向升级取得了显著成效。数字化方面,2021年,我国重点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分别达到55.3%和74.7%,较2012年分别提高30.7和25.9个百分点。绿色化方面,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十二五”“十三五”分别下降28%和16%,2021年又进一步下降5.6%。服务型制造也呈现蓬勃发展的态势,制造业企业服务环节增值的占比持续提高,2021年第三批服务型制造示范企业的服务营收占总营收的比重已达到48%。
这十年,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迈进的步伐明显加快。从创新投入看,我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从2012年的0.85%增加到2021年的1.54%,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平均研发强度达到10.3%,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从创新体系看,我们已布局建设23家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和国家地方共建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建设125个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从创新成果看,规上工业企业新产品收入占业务收入比重从2012年的11.9%提高到2021年的22.4%,大国重器亮点纷呈,“蛟龙”潜海、双龙探极、C919试飞、“嫦娥”揽月、“北斗”组网、“九章”问世,一大批重大标志性创新成果引领中国制造业不断攀上新的高度。
同时市场主体数量持续增长,截至2021年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40万户,较2012年增长了23.5%。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营业收入从2012年的21.7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40.24万亿元,有58家制造业企业进入2021年世界500强榜单,比2012年增加27家。中小企业专业化能力显著提升,截至2021年底,已培育4万多家“专精特新”中小企业、4700多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800多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
制造业是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姚珺表示,下一步将秉持开放、合作、团结、共赢的理念,扩大制造业高水平开放,积极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一是支持外资加大在华投资,鼓励外资投向先进制造、高新技术等领域,运用“直通车”“绿色通道”等部省联动服务保障机制,全力支持重点外资项目加快落地。
二是鼓励国内企业加强国际合作,做优做精一批国际产能和装备制造合作项目,共同维护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稳定畅通。
三是推动构建制造业合作伙伴关系,完善与相关国家、地区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对话机制,推进战略、规划对接,加强规则、标准联通,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促进绿色发展国际合作,为制造业开放合作搭建更多的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