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多地政策加码 氢能产业发展步入快车道

日期:

2021-08-18

浏览次数:

3456

  在“双碳”目标下,氢能产业发展正步入快车道。各省市相继在“十四五”规划及实施方案中对氢能产业发展做出明确指示。8月16日,北京市发布的《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2025年前,具备氢能产业规模化推广基础,产业体系、配套基础设施相对完善,培育10-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

  据中国证券报记者不完全统计,已有河北、广东、山东、浙江、北京、上海、重庆等多个省市在其“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发展氢能产业,并聚焦建设制氢加氢基础设施、推进氢能技术研发应用、实施制氢示范项目、氢能关键设备及其核心零部件基本实现自主化和批量生产等方面。

  多地出台氢能发展规划

  “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草案提出,要前瞻谋划未来产业,在氢能与储能等前沿科技和产业变革领域,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谋划布局一批未来产业。

  在此背景下,河北、山东、北京等地日前发布了氢能产业发展规划。

  河北省发改委在《河北省氢能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到2025年,氢能产业链年产值达到500亿元;到2022年,全省建成25座加氢站,燃料电池公交车、物流车等示范运行规模达到1000辆,重载汽车示范实现百辆级规模。

  8月16日,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印发的《北京市氢能产业发展实施方案(2021-2025年)》提出,2025年前,培育10-1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链龙头企业,京津冀区域累计实现氢能产业链产业规模1000亿元以上,减少碳排放200万吨。交通运输领域,探索更大规模加氢站建设的商业模式,力争完成新增37座加氢站建设,实现燃料电池汽车累计推广量突破1万辆。

  山东省发改委发布的《山东省“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力争氢能源动力总成系统产能达到5万台套;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具备规模化国际供给和配套能力。

  能源央企带头布局

  目前,氢能在各领域的新兴应用正经历“从0到1”的突破期,布局氢能板块的央企和上市公司快速增多。

  在国务院新闻办日前举行的上半年央企经济运行情况新闻发布会上,国务院国资委秘书长、新闻发言人彭华岗表示,超过1/3的央企已经在进行包括制氢、储氢、加氢、用氢等环节的全产业链布局,取得了一批技术研发和示范应用成果。

  “两桶油”正在持续加码氢能。今年5月,中国石油正式成立氢能研究所,将围绕中国石油氢气制取储运及高效利用、燃料电池及储能技术等氢能产业相关技术研究。未来,中国石油还将在全国范围投运50座加氢站。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戴厚良日前在集团会议上指出,要充分结合炼厂布局和氢能供需情况,加强氢能全产业链技术研究,完善氢能业务发展规划。中国石化则提出,把氢能作为公司新能源业务的主要方向,充分利用产业和网络优势,“十四五”期间规划建设1000座加氢站或油氢合建站,打造中国第一大氢能公司。国家电投在布局氢能产业的同时,进行了可再生能源制氢和燃料电池全产业链的布局。

  今年5月,国家能源集团、美锦能源、飞驰汽车、国网综合能源服务集团、宁东能源化工基地管理委员会共同签订宁东可再生氢生态碳中和示范区合作框架协议;6月,国华投资与美锦能源签约,双方建立长期、全面的合作伙伴关系,发展风光氢等新能源产业,推动氢能产业链延长、价值链提升、供应链融通。

  国际氢能委员会发布的《氢能源未来发展趋势调研报告》预计,到2030年,全球燃料电池乘用车将达到1000万辆至1500万辆,到2050年氢能源需求量将是目前的10倍。业内人士指出,未来氢能产业将会围绕央企、国企或者大型民企开展,对制氢、储氢、用氢的产业链协作、氢能技术创新等都有良好的带动和示范作用。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