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动态

沉痛悼念我会原秘书长连云山同志

日期:

2011-07-08

浏览次数:

0

 沉痛悼念我会原秘书长连云山同志


      连云山同志曾任我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是我会创始人之一。


       连云山同志是离休干部,空军第二十四师政治部原副主任,1926年1月5日出生于山西省沁源县南石渠村。1938年离家参加抗日军旅,当过民兵,民兵轮战队长,1945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47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抗大太岳分校学员,晋冀鲁豫军大学员,晋冀鲁豫野战军第六纵队第十八旅排长,宣传干事,十二军军直政治处宣传股长,军直军事教导队指导员,军直政治处政治教导员,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军事记者,军委驻人民日报军事编辑,国际评论员,空军385厂军代表,空军昆明巫家坝场站副政委,空军第二十四师政治部副主任等职。1978年2月离职休养,于2011年7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连云山同志凭着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和热爱,在极其艰苦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不怕流血牺牲,克服困难,勇敢战斗,先后参加了平汉战役,汤阴战役,强渡黄河战役,鲁西南战役,千里跃进大别山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大西南战役,后又参加了抗美援朝的加里山战役,上甘岭战役和五次战役,在战场上因作战负伤三次六处,并且多次受奖,获得独立勋章和解放勋章。

 

       新中国成立以后,他受解放军总政治部派遣,到人民日报社从事军事和国际新闻工作,在这条新的战线上,他勤奋好学、观察敏锐、敢于担当、恪尽职守。1962年广东发生了几十万边民大逃港事件,为调查真相他应广东省公安厅的邀请深入到深圳边境和香港九龙等地,进行实地调研考察,后将“深圳大逃港事件调查和分析”等4篇报告通过新华社内参组送交中央政治局,建议在深圳边境一带设立“特别政策优惠区”,被新华社时任内参组长称为最惊心动魄的内参报告之一;1963年2月,他在沈阳抚顺等地例行采访过程中听说了沈阳军区工程兵战士雷锋的感人事迹,经过亲自调查核实无误,他向人民日报社的领导汇报了情况并提出宣传方案,得到领导的大力支持,2月7日,《人民日报》用2个半的版面发表长篇通讯《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雷锋日记摘抄》和由他撰写的人民日报评论员文章《伟大的普通一兵》;1964年全军掀起“郭兴福教学法”和“大比武”的高潮,作为人民日报军事记者,他负责组织编发有关通讯报道,撰写社论和评论员文章,还发表了优秀长篇报告文学《郭兴福和他的士兵们》;他60年代初的专著《从两次世界大战看苏美德日四个世界强国发展经济的经验教训》(内部印刷)尘封30年后仍被专业经济研究工作者传看。

 

       在历次政治运动中,他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维护党和人民的利益,在大是大非面前立场坚定、旗帜鲜明。

 

       在离休后的日子里,他加强学习,发挥余热,潜心研究,著书立说,先后被聘为文化部电影剧本委员会常务副主任,《经济日报》国际经济专栏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特邀研究员,中国历史博物馆顾问。其间,他在经济日报上发表系列文章,对日本对华贸易逆差说不,震动了日本外务省。他于1992年发表专著《谁先到达美洲》,以中国晋代高僧法显早于哥伦布千年到达美洲的一家之言,在国际社会引起广泛注意。90年代初他和联合国原副秘书长毕季龙先生等同志创建了中国国际跨国公司研究会(中国国际跨国公司促进会的前身),任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后任名誉副会长,为中国经济对外开放做了积极的工作。晚年,他秉着十年种树,百年成荫的执着,为天下连姓人完成了“上党连姓氏族源流考”,推动台湾海峡两岸的连氏宗亲互动结谊,问祖寻根。

 

       连云山同志注重完善自身修养,注重与党中央保持一致,襟怀坦荡,光明磊落,维护团结,顾全大局,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居功,不诿过,生活朴素,廉洁奉公,密切联系群众,严格要求自己和子女,善待身边的工作人员,深得广大干部群众的尊重和爱戴。

 

       革命戎马一生,信念矢志不渝!


相关推荐